斜向西南月半彎,五更正值畢叉間。
朝來驟有風兼雨,紅暈饒添一大環。
漢使巾車遠,河陽步障陳。雲浮仙石日,霞滿蜀江春。
機迥回文巧,紳兼束髮新。若逢楚王貴,不作夜行人。
旌陽舊山曲,書室構山前。
景物塵埃外,軒窗樹石邊。
寧惟集儒業,兼恐混神仟。
百行家門最,宜當世有賢。
折向離亭畔,春光滿手生。群花豈無艷,柔質自多情。
夾岸籠溪月,兼風撼野鶯。隋堤三月暮,飛絮想縱橫。
日轉槐陰宮漏遲,蘭湯新浴生涼颼。
四方清晏上燕衎,千官鳴玉趨丹墀。
鸞刀象箸薦多品,豈無炙鵠兼蒸鳧。
射聲彈弋不虛發,獨取鳴梟供膳夫。
卵翼深恩作奇禍,有此大罪家翦夷。
臣工拜手謝君賜,惟忠與孝終無虞。
高皇盛德號寬大,惡不可赦彭黥菹。
惜哉雲夢信先縛,功蓋一世人所疑。
賜之屬鏤前事失,淫刑以逞誰無辜。
留侯辟榖以智免,酇侯縲紲幾身危。
夫子厭承明,還求領郡行。
兩章干負扆,數刻對延英。
豈獨綵衣樂,兼為晝錦榮。
聖朝循吏傳,首得見君名。
秋風動窗戶,兼聞書傳香。
種花兼種德,當有折桂郎。
滋賦諴文侯李盛,終求一襲錦衣難。
如何兩度還州里,兼借鄉人更剩觀。
景泰五年甲戌歲,正當南畝耕耘際。
忽然驟水漲江湖,洶湧浩漫良可畏。
更堪滂沛雨兼旬,大岸小塍俱決潰。
田家男婦奔救忙,力竭氣窮無術備。
沉灶產蛙雖古聞,今實見之非漫記。
東鄰西捨咫尺間,無舟不得相親慰。
況逢缺食方阻饑,女哭兒啼割心肺。
哀哉此情當告誰,上有青天下無地。
悲淒喑嗚無一言,兩眼相看只垂淚。
官倉儲積豈無粟,有司吝出牢封記。
千年汲黯今無人,誰與皇家壯元氣。
縣宰懼難佯風顛,飽食閉門經月睡。
一朝謀定人不知,半夜攜金遠逃避。
郡侯坐視付不知,但挾娼優日酣醉。
徇私掘去抵湖堰,橫流自此無能制。
甫差周倅問疾苦,攫去白金如土塊。
府公唯責舊負逋,不問蒼生問魚帟。
按察徒懲小小疵,曲徇鄉情捨奸弊。
便宜太保幸見臨,香火滿城人鼎沸。
群奸媚事靡不為,溷浴都將布衣罽。
令行雖僅免輕徭,薪米從茲價增倍。
勸諭賑給浪得名,偽錢糠秕成何濟。
雖擒妖人許道師,多少無辜枉遭累。
一夫一婦皆王民,鼓弄如何等兒戲。
昨來輕發激變語,聞者至今猶戰悸。
功能人苟得專殺,法律底須存八議。
萬一有失忠義心,宵旰深憂豈微細。
乃知不學無術人,隘陋終同斗筲器。
婁城老卒張文翔,不忍憸邪肆欺蔽。
片言出口禍即隨,從此無人觸奸吏。
只今所在皆凶荒,未必不繇斯道致。
朝廷若不懲此曹,無日可回天地意。
嗚呼!我民今年性命已難保,明年豈有全生計。
老夫殘喘不足惜,橫死深哀後生輩。
昨夜虛齋聽雨眠,轉輾不能成一寐。
起來賦得民情詩,惠政思君錄相寄。
右拙作奉寄彥文布政賢侄相公,庶幾得審鄉曲真情,非敢
招人過也。
此輩無活人手段,但有殺人手段,是詩萬勿示人,毋使老
拙復作張文翔也。
然老拙餓死有日,恐不久於世,他日歸省之餘,幸致一樽
酬我於溝壑中耳。
是年六月望日,因人便書此以告別。
猛相思裡得君來,政喜歡時卻便回。
別路苦無青柳折,至家應有小桃開。
起居五馬兼堂上,問訊知巖及阿灰。
兒女癡頑夫婦健,漂零何日共尊罍。
城市苦歊暑,尋涼到水窮。
環林得高蔭,解帶取微風。
渴肺舉杯緩,汗膚兼酒紅。
當年河朔會,舊事豈全空。
君去江東幾日程,我來東越漫雲萍。
客情自是難為別,何況鄉情兼別情。
三策前陳語漫詳,外遷一再相驕王。
惟餘正誼兼明道,此傳流傳萬古香。
風露臨虛閣,應涵秋氣清。
一山在水次,終日有泉聲。
響迸僧鍾落,寒兼客枕生。
中宵滿欄月,都作玉琴鳴。
山間萬點綴黃瓊,儘是秋光釀得成。
殘暑滿城癡未退,一枝能使去兼程。
有客訪我城東廬,手持何侯山水圖。
乍向高堂一披睹,已知筆力天下無。
老我愛山兼愛畫,對此心神忽俱化。
得非鼓柁過瀟湘,無乃枝籐上嵩華。
野亭倒影浸江清,耳邊彷彿波濤聲。
漁子蒼茫泛舟入,林翁傴僂渡橋行。
因憶良工繹思處,元氣淋漓滿毫素。
豈但胸藏萬丘壑,西極南溟隨指顧。
驅山走海何雄哉,滿堂空翠揮不開。
丹丘赤城意綿邈,蓬萊弱水情沿洄。
何侯天機深,丹青世無敵。
自從揮灑近天顏,林下何曾見真跡。
年來喪亂走風塵,始為賢豪下筆親。
王吳未可誇神逸,閻公致譽安足真。
與客傳觀歡未止,卻歎何侯今已矣。
卷圖還客休重看,世間夢境亦如此。
憶子去家日,南風始吹衣。
今來晶水幾,蠅蚊已群飛。
思子兼晝夜,何啻如渴饑。
喜聞遠客至,手自排荊扉。
客送書一紙,翰墨子所揮。
上言山居惡,夢寐接庭闈。
次言服畎畝,禾黍膴已肥。
其餘葉文字,頗測幽與微。
題詩在紙尾,語老意不非。
我喜何所似,大似客得歸。
我與子事親,未飽藿與薇。
常苦去左右,辛勤治鞍鞿。
子行何時反,我眼日已晞。
應須畢秋刈,相見慰依依。
閒堂閉空陰,竹林但清響。
窗下長嘯客,區中無遺想。
經綸精微言,兼濟當獨往。
薪粲常相迫,衾裘本自單。
至分驚屢改,去住覺俱難。
愁與思妨寐,霜兼雪倍寒。
百年誰一盡,一夕獨堪歎。
金華山水天下希,潛溪龍門尤絕奇。
群峰峻極河漢上,一峰獨立芙蓉陂。
先生結廬在其下,文追班揚兼賈馬。
遂令此山增壯觀,野有樸樕皆梧矰。
上清道士方方壺,乘興為作《潛溪圖》。
丹崖翠麓神仙居,東望日出樹如蘇。
溪流穿林還度谷,十里一達五里伏。
龍湫吐景生白虹,籐蘿振雨松呼風。
卻憶往時清夜月,帝女乘雲下天闕。
鍾鏞鏗惸蕭鼓發,霓裳羽衣飄滅沒。
初平騎羊前啟行,長髯牴飛玉霜。
秦娥吹笙玄鶴舞,牽牛河鼓凝寒芒。
相思迢迢頻入夢,夢駕兩鸞從一鳳。
覺來毛髮猶爽淅,目送征鴻度空碧。
山有蔬,水有魚,幽澗有泉清可晙。
何時上疏乞骸骨,寄聲先遣雙飛鳧。
漢字兼的釋義
兼
(會意。小篆字形,從又(手),從秝。字形象一手持兩棵莊稼。本義:一手執兩禾。引申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佔有幾樣東西)
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務或若干方面 [hold tw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並也。--《說文》
兼執之,以進。--《儀禮·聘禮》。註:「猶兩也。」
兼巾之。--《儀禮·士昏禮》。註:「六豆共巾也。」
兼諸弣。--《儀禮·鄉射禮》。註:「並矢於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樞密使。--宋·文天祥《 後序》
兼百花之長。--明·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兼築雕刻。--蔡元培《
兼jiān
⒈幾方面都有或幾方都照顧到:~而有之。德才~備。~容並包。~聽則明。
⒉加倍:~旬(二十天)。~程並進。
⒊[兼併]合併,併吞:~並六國。